正式会员
- 积分
- 62
- 比特币
- 2820
- 威望
- 62
- 注册时间
- 2010-9-10
|
冬季,许多女性常出现整日手脚冰冷,血气不足,气色不佳情况。这是因为女性血液循环较差、对冷的敏感指数会更高,再加上每月生理期的原因,大部分女性都会贫血、缺铁,继而出现手脚冰冷症状,有时甚至还会伴随出现一系列的身体负面影响。特别是女性的胃部、腰部、脚部最易受凉,所以,保暖应从这些关键部位开始。, ?0 e# }4 h( `' {" G
冬季四个部位最怕着凉
0 q5 P) G! x+ M. _4 y* m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,小编为你推荐如何呵护女性身体4部位。: t( g. d( [3 m S3 C7 t, H1 E
A, [( i+ e$ x5 X5 g
胃部保暖& Q! l; _* U# N
可避免胃痛
( m* {! l; [. \8 g* @2 E 冬天,因寒冷刺激,胃肠道消化功能在天凉时较为薄弱,加之低温下食物易受凉,这就使得原有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慢性胃炎等疾病的患者极易出现胃痛、腹泻等症状,甚至加重病情。即使没有胃病的人,此时如果免疫力低下,也易发作胃痛。
' Y" J2 V+ y$ U6 f& t 寒冬季节,一定要注意饮食温度,少吃生冷食物,尤其是体质较弱者要多吃熟食和暖食,不要吃从冰箱刚拿出来的水果和饮品等。
( n9 V6 G' t" q0 `6 t. \4 d; X 同时,睡眠影响胃液的分泌,若过度疲劳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,容易引起胃痛。
, q2 ?# c O6 _6 t/ U 另外,过甜食物产酸气,要少吃。烟酒会让肠胃受到过度刺激,如果一定要喝酒,最好喝红酒和加温的黄酒,切勿再饮冰啤酒,以避免加重溃疡。
. b8 n7 m. p1 ~; }1 I1 E5 w& | B; t' D( I% }' ~% @
脚部保暖 ?3 M& U" c6 k6 L
避免刺骨冰凉6 U5 f! M# g3 j; b$ l6 u$ m
俗话说“寒从脚下生”,气温低时,女性的血液循环降低,手足末梢因供血差是最容易冷冰的部位。还有一些人的关节炎也开始复发,出现怕冷、怕风甚至刺痛的症状。9 D% q2 n8 }' [9 P( b# h
此时女性不宜再穿露脚面的春秋鞋,应当穿上球鞋等夹层鞋,垫上棉垫,但鞋要宽松,不宜过紧。
) `6 I- W8 h& A, E; ^5 b! K 吃黑木耳、洋葱等食物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,降低血液黏度。根据身体情况,也可炖些鱼汤、红豆汤、排骨汤、西洋参汤增加免疫力。
) t, l6 D4 y* A; p0 h C) ]1 \' I5 D! a4 Q
小腹保暖3 q3 {) ~6 Q g% S: ]/ a
可避免宫寒痛经' n3 S0 { Y/ y5 Y
经血从子宫中来,子宫保护得好不好,直接影响月经的正常与否。中医说,冬天最容易寒邪入表,如不注意保暖,寒气走窜入里,就会导致“宫寒”,引起月经推迟、痛经等疾病。
2 Z, {' a3 ]- j3 j& ~ 而在天气变冷、气温急降之下,仍有不少爱美的女性衣着单薄,只穿短裙、丝袜出门,又或贪吃生冷食物,这样极易使身体受寒,寒邪伤阳,影响气血运行,痛经则随之而来。
- x5 s' g5 f( Y4 \, o 若本身是虚寒体质,平日就怕冷,更经不起寒气的侵袭,痛经的发作也往往更加剧烈。有甚者还可能会引起关节炎、月经不调、不孕等严重后果的出现。9 q- u' P6 W: d% z
所以专家提醒女性,做好保暖工作很必要,特别是腹部保暖。冬天,特别是例假期间,女性不要长坐冰冷的凳子,不吃生冷食物,要根据气温及时添加衣 服,保证前心后背、腰部、腹部等重要部位的温暖。穿裙子的话,最好要穿厚羊毛袜打底,平时多吃热性的食物,比如羊肉,多吃山药、红枣等补气养血的食物。( r; i, a8 s% U# r" _& b
D0 l* a" V" L, }1 y0 O, o0 l
腰部保暖! H+ r J( f4 ^: }, U- ^
可避免腰肌劳损
U# R2 K* Z8 o) y$ _4 N 腰部支撑人的上半身,带动下半身,起承上启下的作用。一旦腰部受凉,很容易发生腰肌劳损、腰椎间盘突出等。平时站立、行走、坐卧姿势不正确,也 容易使薄弱的腰肌发生劳损。这个时候,女性朋友千万不要为了时髦还穿着一抬胳膊、一弯腰就露出腰背的衣服,否则寒气郁结,风湿痹痛都会紧随而来。
2 ]" t% m% n8 [* q2 q* Q( c8 x 天气转凉后多吃些洋葱、番茄、胡萝卜等食物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。出外一定要注意腰部保暖,不要让风吹着前胸和后背,否则年纪稍大就会浑身不舒服,腰肌劳损等疾病都会找上门来。8 Y1 f6 E' F% O0 G' a
3 c5 n& w" n# P; ~$ p# l1 a" P
+ b: Z; Z" P9 O: ]1 ^4 V- x3 s# z; @/ p3 f) U. f( @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