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节气的由来 每年8月23日前后,视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是24节气的处暑。“处”含有躲藏、终止意思,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处,去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“处”是终止的意思,表示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,我国大部地区气温逐渐下降,是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。 # \( I6 H' Y6 p8 x3 K$ ^
处暑节气分为哪三个物候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:“一候鹰乃祭鸟;二候天地始肃;三候禾乃登。”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;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;“禾乃登”的“禾”指的是黍、稷、稻、粱类农作物的总称,“登”即成熟的意思。
( T! E: u7 e; k) v7 ~0 N% e' p8 K) M* L' x6 \0 t& ?! o1 g6 r" e
+ } @: u: u5 i7 d7 {4 [6 q$ O
处暑节气民间有哪些习俗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节”。民间向来就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,其间就有“出游迎秋”之意。此外,还会放河灯,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,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,每年处暑期间,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。而在日本,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,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。
) X' m. {. g5 }+ S8 b' b
2 H# U& L" e# W4 Z1 ]* A& k6 s9 m. z4 \ 处暑
" ~, r% {4 w( U+ {# X0 k寓意:炎热暑期即将过去 ; A& G) F t. E
气候特点:气温下降,秋老虎,雷暴 ' y2 v- N) \) }6 V5 v
日期:每年8月23日前后 % u) B( v; _7 z o
太阳位置:太阳到达黄经150°
) w7 Q. u/ ?: h: O前一节气:立秋
) C0 O4 z- }% r6 }- p3 R后一节气:白露 2 u8 y# _ w4 `/ {8 P
风俗活动:放河灯、开渔节、泼水习俗 ! C/ Z! ], s% }- }9 Q
风俗食物:西瓜、四季豆 + u+ V& F$ p: Z9 L5 o$ X5 M3 d9 c) t; ~
农事活动:抢收抢晒
' e* H( ? u# a6 {8 V; S- i* e养生:滋阴润燥 & s) D1 Q2 n7 W- g
属性: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节气 & n/ n2 {5 z8 a7 V% A7 `2 j+ D5 d
0 n9 P6 h& f. k: x7 N! G' I H& f3 o6 \6 C* P
5 g+ v. m+ ^+ w+ s* m- K9 j
2 g& d) o' X# V+ B2 D/ [
" v9 @' k# B8 m
9 d3 t- H7 Q0 }( w: B3 {& r* `3 K9 G1 q1 s8 J0 h; I1 A
9 j7 z4 Q" _! E9 ~ 日期计算
6 m8 `; t/ E$ @( T处暑日期的计算:[Y*D+C]-[Y/L]
3 b8 b4 e, A5 R( w公式解读:Y=年数后2位,D=0.2422, 7 ?9 C; Y, I# | c+ k: Q- ^" z
L=闰年数。 2 a, R, ]$ c" w5 R) d& H
21世纪C=23.13,20世纪=23.95。
2 e1 |2 C% s. n8 l& l举例说明:2088年处暑日期=[88×0.2422+23.13]-[88/4]=44-22=22, 6 ?$ ~. h4 q' x2 R8 f1 j0 B4 }9 T
8月22日是处暑。 处暑后不要急着增加衣物 + v" I2 J3 q: H( K
1 s9 s: {* F$ w% s3 ?0 p% C
! Y4 F+ L, D7 r; j# Z
# x9 s# T% n6 C( G' U* m3 V" [4 S8 [+ U
- F2 C9 R. ~ T4 G' Q9 r$ [4 T
% g$ q4 o9 h9 y
X w9 P& y6 i4 u& i* A; b1 B
4 l; `! f7 G6 H f- J
. ?5 i/ y/ J% R2 s, f5 L( o$ f7 w U- y: i2 H/ T2 j
: }, a) o: O6 ~) A$ ^
处暑后适当秋冻
5 F! r e; B/ C 虽然天凉,但不必急着增加衣服,需要扛一下,特别是身强力壮的人,依然可以衣着单薄一段时间。“春捂秋冻”之意,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,以利于收敛阳气。因为热往外走之时,必有寒交换进去。但是对于体弱多病的人,还是应按照气候变化适当加衣服。
- G/ o: Z7 V: I# [ L. o9 p 此外,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,以保护阳气。
9 ~9 A$ N" @1 v4 z, f+ c处暑后饮食少辛增酸 滋阴润肺. a9 `% } w" l7 \9 ~
, t6 g4 c5 S: |; ?; d# G# A. H 处暑后饮食注意滋阴润肺; }* Q l' e' K
少辛增酸、一咸一甜) x$ {) z0 q& M6 W
秋天空气湿度下降,人们会感觉皮肤干涩粗糙,鼻腔干燥疼痛,口燥咽干,大便干结等,需及时采取措施,预防秋燥症。根据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处暑时节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银耳、藕、菠菜、鸭蛋、蜂蜜等,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。# J6 Q2 ~3 h& S* x+ O6 U
另外,秋季还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,即“少辛增酸”,也就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,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。“望梅止渴”的故事 说明酸性食物具有非常强的滋阴效果,甚至还没吃到嘴里,润燥的效果就已经出来了,所以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,如山楂、葡萄等,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, 则要少吃或不吃。8 G" T# f! P% s
“少辛”是因为味辛的东西具有发散的作用,会导致人体出汗,随后身体变凉。所以处暑后不宜吃辣椒、花椒、姜等辛热食物,更不宜吃烧烤类食物。
1 ?7 ^ }! G) ?! x, Q 除此之外,还可以尝试“一咸一甜”的方法。在白开水中加少量盐,少量多次饮用,可减少水分流失。蜂蜜具有润肺、养肺的作用。; J. [# ?8 O# D! R" D4 ] O j5 c
另外,应防“秋瓜坏肚”,冰镇西瓜等凉性水果还是少吃吧,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。专家提醒,秋季本来就是腹泻高发季节,如果此时再大量食用西瓜等寒性水果就很容易拉肚子,孩子更要少吃。
' u1 c$ a+ Q3 D5 C0 q: x" ~5 X& v6 Y
|9 Y; O( r$ S' ]3 T6 W, f
0 H: ?+ e% L- [. _" J6 M& M* ]6 G" J! ] 需提醒的是,秋季气候干燥,化纤类衣服容易起静电,影响情绪和健康,所以尽量选择纯棉衣物穿着比较好。# O5 z( @, k9 {& ^7 N! J' a
处暑后每天多睡一小时. ?8 [+ ~7 b/ \) u
& z' L; V, v% z& P [" \/ ?8 }
! S' s: k" B/ z( g t# g# L
- \, O# Y: I" F8 ]1 y% X 处暑后每天多睡一小时
2 e& [8 N4 q! k8 U @2 |2 X# a, s. a 炎热夏季里人体出汗多、睡眠少、食欲差、体力消耗大,随着“处暑”节气的到来,暑气消散,气候变凉,人体各系统也从活跃状态转入生理性休整期,人便会感到倦怠乏力,这其实是人体为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,是体内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种生理现象。不过,秋乏太过明显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就不好了。中医认为,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,适当增加睡眠,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秋乏过盛。此后应早睡早起,夜晚睡觉不应晚于23点。
( ^6 I% n/ O" }! v/ R5 e! A2 A, | 夜晚睡觉应关好门窗,腹部盖薄被,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。# H( O# s5 Q7 h" L" w/ P3 y V( G
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。可开窗使空气流动,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气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2 H5 k0 E' ]6 `7 \* Q
处暑后适量运动 避免大量出汗伤阳气% m$ Q9 k2 y Y- n# l4 q' U7 u
V! r$ `; R- b- v- P# N8 j
处暑后适量运动
. e% C* v+ U( e1 }" R- s8 O 秋季里气候清爽宜人,多到户外走走,勤晒太阳,适当做些有氧运动。但运动不宜太过,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,避免大量出汗,以伤阳气。可根据个人的体质,做一些登山、慢跑、郊游等户外运动,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。在运动的时候,要注意不要剧烈,做好准备活动,避免伤筋。老人锻炼以早晚为好。- ~" ~% j& e9 @" B* R
除了外出活动外,大家也可以在家里做传统保健操:①每日凌晨,正坐,向左右转头,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,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,吞咽津液。②清晨闭目叩齿 21次,咽吞津液,用两手搓热后,扶熨眼睛3秒,做8次,不仅能明目而且对肝、肺、心都有益处。此外,伸伸懒腰、做广播体操、打太极拳、散步等也可缓解秋 乏,特别是下午感到特别疲乏,伸个懒腰就会马上觉得全身舒展。
. y1 P& K/ q, H2 ~
, E, E4 A1 z) d3 ~/ A5 U. c, y
3 f) G. q/ m1 H6 |! B; T
2 r2 @# w8 ?- A( ^& [: A. ~# r6 f) _4 O0 J& | N2 N1 Y
6 P+ p3 D- r' E& k" S7 W
5 c' O7 A8 R9 `8 \# `
* j; v0 |2 M ~6 a( E' l
/ g0 I3 \- @+ G$ R, _5 F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