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来咋到
- 积分
- 0
- 比特币
- 0
- 威望
- 0
- 注册时间
- 2010-3-7
|
本帖最后由 kingone 于 2012-4-28 20:52 编辑
1 C. E3 p) ]8 G* {- A( E" S6 h+ S' p& I$ e: M" r0 w. j" E
2012-04-16 17:31 环球网评论: c J2 e4 E+ A
摘要:胶囊里装的药是治病的,胶囊却是可以致病的,这是何等怪哉与丑陋。
1 a6 t% r: b. G; m9 s% j 央视《每周质量报告》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工业明胶,最终流向药企。而9家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,超标最高达90多倍。( R/ l( N# A6 { p, b- p' x }. c
东方网鲁宁的文章中解释道,之所以工业明胶中含有大量铬,是由于“生产工业明胶的原料恰恰系箱包厂、皮具厂、皮衣厂和皮鞋厂所裁剩的熟皮下脚料。从动物身上剥下来的皮俗称生皮,要做成皮鞋原料,必须将生皮脱脂,其脱脂工艺或用芒硝进行硝制,或用硫酸铬、铬盐等进行鞣制。”而铬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。
; F( v7 `7 i& k0 @. k, M 作为药企,尤其是知名药企,不应该不知道铬对人体的危害。而在生产过程中这些药企也应该有严格的检测检验程序,那么铬超标90多倍的胶囊药品是怎么生产并进入市场的呢?在《每周质量报告》节目中记者走访了几家药企,其中吉林长春海外制药集团公司车间主任程兆平这样回答:“铬啊,含铅啥的都不检,正常应该检的,对身体都有害的。”而这些胶囊未经检验,检验人员就在检验单上协商合格的原因是:“(铬)上原子吸收的(检测)它那比较麻烦,得安排时间才能上,先写上了,所以先写上了。”药企工作人员如此不负责任,不知道当他们自己或家人生病的时候,他们敢不敢吃这些经过自己“亲自检验”的“合格”药品。& d: m7 z4 \/ ?+ A! }
然而,这也不能仅仅归咎于药企的工作人员。《每周质量报告》节目中称,利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,已是行业中“公开的秘密”。这暴露出的恐怕就不仅仅是药企良心的问题了。! A4 S) L+ b+ e8 M
关于胶囊的原料,在《中国药典》中早有规定,“药用胶囊以及使用的明胶原料,重金属铬的含量均不得超过2mg/kg”。京华时报评论中写道:“这一系列的硬性约束,却成了软绵绵的制度空壳。制度的废弛,显然与监管的松弛有关,因为我们又一次看到监管没有跑过媒体。”而在东方网评论中又可以知道,我国对药品的监管何止是松弛,简直是“匪夷所思”。据东方网介绍,最早,药用胶囊生产监管归卫生部管。1989年,卫生部将其列为药品监管范围。1990年起,卫生部向部分胶囊生产的达标企业颁行《药品生产许可证》。这厢卫生部的许可证需要达标一批才能颁行一批,那厢国家医药管理局也于1992年起向全部生产厂家核发了《药品包材企业许可证》。“于是,只有中国才会出现的‘有趣现象’是,同为胶囊生产企业不但所持生产许可证完全不同,甚至连胶囊的产品属性也完全不同。”而此现象“直到1998年国家药监局组建后才有所改观”。而此次工业明胶的“大行其道”,京华时报评论认为“监管部门难脱不作为之嫌疑”。: a; q7 O8 M& |1 {# O# r
前几日,流传老酸奶和果冻中含有工业明胶。食品企业早就臭名昭著,老百姓也习以为常,有问题的食品,不吃不喝就可以了,甚至不对监管和治理抱有多大希望。而如今连以治病救人为旨的药企都加入了坑人害人的队伍,老百姓不仅要无奈,更要心寒。京华时报评论追问:“不少知名药企也采购了用工业明胶加工的胶囊,这越发值得追问。如果连知名药企都操守不保,遑论一般药企,公众的用药安全谈何保证?”+ p" m* T5 X+ B7 x
广州日报评论认为,胶囊有毒十分讽刺,因为“胶囊里装的药是治病的,胶囊却是可以致病的,这是何等怪哉与丑陋。这不是负负得正,也不能算是零和游戏,而是一种伦理底线的放逐与沉沦。”(孟淮)6 t' D; }% \7 m- a- y& q& t
(责任编辑:刘洵) |
|